作者:汪春阳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科学回答了事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方针和目标任务,对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宏观规划和决策部署。
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努力建设学科布局合理、学术根基坚实、人才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社会服务有效、国际影响广泛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前进方向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新时代高校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就必须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沿着马克思主义道路前进。
一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手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出学理阐释和学术建构,指导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努力推出有思想厚度和学理深度的研究成果;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闪耀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是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要自觉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把理论武装、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全过程,并引导师生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坚实的行动实践。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因此,高校必须持续巩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能动力,尤其是在文明传承、理论创新、资政育人、社会服务、团结鼓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为党的建设和思想理论创新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是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阐释力,积极阐释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国际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的形势,认真研究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等事关党的建设、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三是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力,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复杂多变、价值取向逐渐多元,面对改革攻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日趋尖锐、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和风险挑战并存,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高校要努力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勇立时代潮头、抢发思想先声,为党治国理政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为谁发声,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必须首先弄明白。高校必须始终坚守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一是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把学术追求同国家、民族和人民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学术己任。
二是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与导向,自觉对准人民坐标,把人民的需求作为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价值所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积极表达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在学术研究中积极反映人民奋斗精神、群众思想脉搏,努力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在研究解决事关党治国理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等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使出好方法、取得好成果、产生好效应。
坚持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
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立足中国、解释中国、走向世界,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关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足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必须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一是要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上态度鲜明、行动坚决。
二是要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发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三是要设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孵化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
坚持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因此,高校必须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引领新型智库建设。
一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人才培养、引进、发展制度体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专业能力精、育人水平高、师风学风正的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二是要始终坚守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思路,坚持“学科向学校办学特色聚集、团队向学科聚集、人才向团队聚集、资源向人才聚集”,有力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三是要努力构建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智力劳动补偿激励机制,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创新动力,为厚植人才成长土壤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人才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交流互鉴,加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设
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得以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就没有世界话语权,就会弱化国际话语格局,就谈不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因此,高校要在构建成熟的话语体系与独特的叙事体系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研究支撑。
一是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学术概念,构建具有强大解释力和阐释力的学科理论体系,进而在内容发展与形式发展的互动中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水平提升。
二是要着力提炼标识性概念和范畴体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着力打造彰显主体性、具有原创性、体现创新性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推动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三是要努力加快加深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化传播速度和程度。首先要全方位立体式实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建设,持续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问题,加强议题设置策划,引导国际社会参与研究讨论,经常性牵头组织研究项目,进一步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引领力;其次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国际社会在了解中国实践过程中形成观念认同,努力在国际社会中塑造中国好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转载自《人民网-教育频道》(2022年0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