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设置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0年)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于2018年获批硕士点,2019年开始招生。2018年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学校遴选为一流学科之优势学科,在2020年底验收中获评“优秀”。 学位点依托学校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对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着力差异化发展,在原有申报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优化学科方向布局,着力打造4个主干方向:水环境管理科学(特色方向)、管理系统工程、科技与创新管理、社会管理工程。

1 基本条件

1.1师资队伍与师德师风建设

2020年,本学位授权点从南京大学引进优秀博士1名,在江西财经大学培育博士1名;新增硕士生导师7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3人。

授权点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2020年学位点教师入选江西省高校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获校“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1.2科学研究

2020年本学位授权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4项、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1项、南昌市社联项目1项;全年横向科研进账35.3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参与主编教材1部;获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1项;对策报告获省级领导批示1项。

1.3支撑平台

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依托鄱阳湖流域水工程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江西省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水文化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带领学生参与宜春市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调研、江西省山塘水污染调查等社会服务、科学调查和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建言献策和竞赛作品,增强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人才培养

2.1招生与就业

2020年学位点招生27人,相较2019年首批招生,规模有了大幅增长,第一志愿报考和生源结构都有了较大提升。

2.2教学保障

本学位点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严格执行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与师生座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3学术指导与创新创业训练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德才兼备,突出价值引领,强调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是强化学术道德,通过开设《学术写作》《工程伦理》等课程,参加“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新生入学教育”等活动,扎实推进学术诚信教育。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项目研究,学生参与导师国家自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级项目10余人次,获批校级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2项。三是积极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获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2人次。

2.4学术交流

本年度邀请校外专家、校内博士为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10场次;学生参加2020年水资源高校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2020年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国际会议、清华大学-鲁汶大学保险与金融风险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国内会议50余人次。

2.5奖助情况

学校和学位点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分为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实现资助全覆盖。2020年度,本学位点共有34人次获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12.3万元;14人次获江西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资助金额11.2万元;14人次获得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资助金额6.6万元;34人次获助管、助研等助学金2.44万元。

2.6管理服务

学位点设立研究生发展与教育服务中心,该中心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直接负责,配备研究生秘书1名、科研助理1名、辅导员1名和班主任2名,负责学位点的研究生工作。以“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宗旨,强化研究生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制定了包括学籍管理、培养过程管理、学生管理、奖助管理以及就业管理等方面规章制度47项,充分保障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送审、奖助补、评优评先、违纪处理申诉等方面的权益。

3 社会服务贡献

学位点始终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紧密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依托研究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建言献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效果显著。“南昌市居民生活垃圾治理困境及解决对策”获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批示,主持完成横向课题2项。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支撑条件有待进一步提升。

(2)师资规模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3)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借助新办公大楼即将投入使用之际,规划建设研究生专用教室、研究室、实验室、学术讨论室等,提升研究生学习环境。

(2)积极利用学校“300博士引进和培养计划”,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工作,通过引培并举,改善师资结构。

(3)成立院级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导师责任,推动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强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