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设置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8年获批硕士点,2019年开始招生。 学位点依托学校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对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六个江西”等国家及地方战略,着力差异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持续优化学科方向布局,着力打造4个主干方向:水环境管理科学(特色方向)、管理系统工程、科技与创新管理、社会管理工程。

1 基本条件

1.1师资队伍与师德师风建设

2021年,本学位授权点从上海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引进优秀博士4名;新增硕士生导师4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

授权点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2021年学位点教师获批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1项,获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项。

1.2科学研究

2021年本学位授权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其他省级项目13项;获批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4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3项、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1项;全年横向科研进账73.9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1.3支撑平台

在依托既有3个平台的基础上,着力构建“1234”“问渠”文化育人模式,研究生共12人次参与“问渠”水利社会实践项目,获全国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先进典型、全国“优秀品牌项目”,学生社会服务意愿显著提升,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发展。

2 人才培养

2.1招生与就业

2021年学位点招生9人,第一志愿上线3人,本校学生3人,生源结构良好。

2.2教学保障

进一步提升办学硬件条件,借助新办公楼搬迁,打造了研究生专用教室、研究室、讨论室、实验室;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位点研究生教学督导实施办法(试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位点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文件,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加强教师培训与考核,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3学术指导与创新创业训练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德才兼备,突出价值引领,强调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是强化学术道德,开展“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新生入学教育”等活动,持续不断推进学术诚信教育。二是坚持科研育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项目研究,学生参与导师国家自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级项目20余人次,获批省级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2项、校级2项。

2.4学术交流

本年度邀请校外专家、校内博士为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20场次;学生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生年会、中国管理科学工程学会年会、中国运筹学会数学规划分会第十三届数学优化大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等学术会议40余人次,做会议报告4人次。

2.5奖助情况

学校和学位点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分为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实现资助全覆盖。2021年度,本学位点共有1人次获国家奖学金,资助金额2万元;1人次获江西省政府奖学金,资助金额1万元;14人次获江西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资助金额11.2万元;14人次获得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资助金额6.6万元;43人次获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23.1万元;43人次获助管、助研等助学金4.5万元。

2.6管理服务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管理服务工作,为每个年级配备1名班主任;制定并完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奖学金评选细则》等规章制度,充分保障学生权益;邀请校外专家参加开题报告会,为研究生毕业论文把关;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讲座,为学生做好就业服务。

3 社会服务贡献

学位点始终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紧密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六个江西”建设战略,依托研究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建言献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效果显著。承担“瑞金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技术服务”“宜春市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调研”“鄱阳湖微塑料风险评价”等政府性横向项目5项,横向到账经费73.9万元,研究成果为江西省水资源水环境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决策依据。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科方向聚焦不足。

(2)生源规模偏小。

(3)高水平成果缺乏。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抓内涵建设,借助学校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学位点四个方向急缺人才,夯实学科基础。

(2)积极利用新媒体,注重宣传,提升学位点在全省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校外考生踊跃报考;鼓励和支持本校学生报考;做好调剂服务工作,确保生源数量。

(3)利用职称评审、岗位考核等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高水平成果的奖励支持力度,从校一流学科经费中划拨专门经费,资助培育高水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