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4日 19:37 作者:
近日,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大学生‘薪火相传’宜丰基层服务实践团”走进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先后探访熊雄烈士故居、红色粮仓及天宝乡黄沙村革命旧址,以实地研学、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在历史现场追寻红色记忆,在精神洗礼中践行青春使命。
寻迹先烈足迹,在故居深处触摸信仰温度。“从远渡重洋寻求真理到投身革命烈火,熊雄烈士的一生,是为理想燃烧的一生。”在熊雄烈士故居,随着当地老党员的深情讲述,实践团成员们的思绪被带回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从儿时立志到赴法勤工俭学,从参与五四运动到领导革命斗争,熊雄烈士“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让在场学子深受震撼。“不是岁月静好,是有人曾浴血前行”,一位同学在笔记中写下的感悟,道出了众人的心声。在故居庭院,全体党员庄严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穿越时空,既是对革命先烈的告慰,更是对新时代使命的承诺。实践团成员们表示,这次探访不仅是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信仰的充电”——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理想,正是我们今天要接力实现的目标。

重走战役现场,在黄沙村破解精神密码。如果说熊雄故居展现的是革命先驱的理想之光,那么天宝乡黄沙村的红色遗址,则镌刻着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壮阔史诗。1934 年,这里爆发了著名的黄沙大捷,红十七师以不足三个团的兵力,击溃国民党四个团的进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实践团的脚步从战役中的“胜利桥”——青龙桥出发,当年红军由此奔袭龙垴山顶峰,苏区群众肩扛物资、穿过此桥支援前线,军民并肩的身影仿佛仍在桥面回荡。“一块石板就是一段记忆,一捧泥土都带着温度。”实践团成员轻抚桥身青苔,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沿石阶上行,萧克上将亲笔题写的“黄沙大捷革命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巍然矗立。其诗作《贺黄沙大捷纪念碑落成》中“万众一心,三军奋力”“斑斑碧血,永垂日月”的字句,生动还原了战役中军民同仇敌忾的牺牲精神。在黄沙大捷史迹馆,锈迹斑斑的手榴弹、磨穿底的草鞋、泛黄的作战地图,与萧克将军指挥场景复原沙盘相互呼应,将 1934 年那场激战的烽火图景立体呈现在眼前。黄沙村的每一处遗址都在诉说着“红色胜利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民心向背的必然,是 ‘碧血精神’的生动诠释”。

践行青春担当,让红色基因转化为奋进力量。“我们站在先烈仰望过的星空下,奋斗在他们憧憬的未来里!”实践团以“红色记忆永不褪色,青春脚步永不停歇”为口号,将精神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结合宜丰县丰富的红色资源与特色产业,成员们策划了“红色助农”计划:通过挖掘红色故事赋能乡村文旅,借助新媒体推广当地特产,让红色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传承不是口号,而是要像先烈那样,把脚下的土地建设得更好。”实践团负责人表示,他们正着手整理黄沙大捷、熊雄烈士的故事素材,计划制作系列短视频和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化与乡土特产“同频出圈”。
从故里的精神感悟到战场上的战略思考,从重温誓词的初心觉醒到“红色助农”的实践规划,实践团的宜丰之行,既是一次红色基因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场青春使命的“接力之行”。正如成员们在总结中所写:“历史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唯有以奋斗为笔,才能在新时代的答卷上,写下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答案。”(文/图 大学生“薪火相传”宜丰基层服务实践团 一审/龙倩 二审/肖斯敏 终审/高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