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于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学校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对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形成了水环境管理科学(特色方向)、管理系统工程、科技与创新管理、社会管理工程4个主要研究方向。2022年被校遴选为“十四五”一流学科,同年被江西省学位办列为“十四五”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点。
1基本条件
1.1师资队伍与师德师风建设
2023年本学位授权点引进博士8人,新增导师数2人;组织导师参加了教育部2023年导师“师德集中学习育”专题学习,结合“学思践悟铸忠诚,立德树人建新功”专题党课、师生党员勤廉教育会等活动开展了师风师德教育。
1.2科学研究
2023年本学位授权点新立项2项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西省教科规划项目项目1项、江西省科技厅决策咨询项目1项、南昌市社联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项目结题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新立项纵向项目资助经费127万元,全年横向科研经费进账17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6篇,出版专著1部,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1.3平台支撑
学科成员积极参与江西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带领学生参加地区农田水利工程调研、改革宣传绘本及展览馆文案设计;开展农村水环境、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大数据产业、预制菜产业等调研10余次。
2人才培养
2.1招生与就业
2023年本学位授权点招收研究生11名,毕业27人,毕业率100%,就业率92.5%,8位学生分别被暨南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2.2教学保障
本年度学位点继续完善研究生课程管理、导师管理相关等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监督制度和评价机制,实施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管理。设立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派督导对研究生课堂进行随机听课9次,检查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试卷考核结果。
2.3学术训练与指导
学位点采取导师团队制集体培养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德育为先,强调通过思政育人、项目育人、竞赛育人、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扩宽学生视野和培养科研合作精神。2022年,各科研团队召开组会100余次,研究生立项主持江西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2项、校级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2项,发表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15篇;参加正大杯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研究生组)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总决赛二等奖、江西省赛区一等奖各1项;第八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铜奖1项;第十三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铜奖2项。
2.4学术交流
学院鼓励师生通过各类线上、线下渠道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组织自我学习和团队交流,组织线下学术讲座及线上讲座观摩活动10余次,参与师生累计100余人次。资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竞赛约30人次,资助教师参加科研和教研培训9人次。
2.5奖助情况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建立了完整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23年度,本学位点共有53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31万元;1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资助金额2万元;1人次获得江西省政府奖学金,资助金额2万元;18人次获得江西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资助金额14.4万元;17人次获得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资助金额6.6万元。
2.6管理服务
进一步完善机构人员配备,在原有专职管理人员配备的基础上,又聘请兼职管理人员1名。研究生发展与教育服务中心不仅承担日常研究生学业管理工作,也为研究生提供学业咨询、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
3社会服务贡献
本年度,本学位点继续积极推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承办吉安市环境应急管理培训班,300余人参加培训。教师承担了江西省多个地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技术服务项目、瑞昌市灌区一张图技术服务项目、青原区2023年度水权交易技术服务项目、峡江县5家企业1个灌区省级节水载体创建、吉安市重点流域环境应急演练项目、峡江县节水型社会创建项目等横向项目。学科成员参与的1项研究成果(第二单位)获省级批示,研究成果2项获得民盟中央、江西省政协、江西省民盟省委采纳4次。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科影响力有待提高,领军人物数量不足,尚未有教师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2)高水平国家级课题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升。
(3)课程建设有待提升,研究生教改项目及各类课程建设项目数量较少。
三、下一年度计划
(1)推动科研团队管理制度建设,整合组建科研团队,优化资源配置权支撑科研团队发展。
(2)以科研团队为基本单元,实施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进行申报、寻求项目质量和数量双重突破。
(3)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推动教学团队建设,落实课程组责任制,推动重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